现象沉思

现象

最近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自某互联网公司的的产品同学喜欢将项目中的一些特定名词做定义和解释,这个行为本身不是坏事,通过对事物、词汇做定义,可以让参与项目的同学达成一致。

但如果频繁的去给项目中的那些专有名词做解释,是不是一开始就没选好名词?抑或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甚至是去掉这个名词。

当有一个名词出现时,必定不是孤立的,还会伴随一系列相关交互行为,而这个名词就是这一系列行为的高度概括,但问题是,这个名词可能是自造的,那么就需要在使用文档中给予解释。

解释归解释,但好不好用值的商榷。

边缘

当我们对一个词语下定义、作解释的时候,往往可能会忽略一个既定事实而沉浸在作解释的这件事里,首先我们的产品、工具,不管是面向公司内部还是外部用户,不论是专业用户还是小白用户,定义和概念如果需要让每一个使用者都需要熟读背诵记住的话,那这个产品一定不会是优秀的,这和上手的难易不一定是正比,举个例子:Final Cut 上手一定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一个领域内的专业软件。但是它很难用么?相信这是一个主观感受,但业界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产品。

好了,回到我们国内的大环境,以及我们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开发的系统,我们的用户群体注定不会很庞大,但我们应该为简单易用的交互而努力。而我所说的边缘可以理解为,既想做专业软件,却又忽略了很多因素:上手难度、实现成本、交互一致性、UI 一致性。导致一堆自造概念和名词,让使用者不知所云。

思考

一个产品通常是带有一定的专业属性的,即解决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因此我不排斥特定的交互方式和专业的词汇出现,但不不太赞成自造概念,试图教化使用群体,或许有杠精会问,反正群体这么小,能有多高的使用成本,甚至是,这些群体你们不得不用我设计的产品。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产品,那很不幸。

还有人会杠,说用户量小就不能自造专业名词了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坚持的持全盘否定的意见,但不能脱离一个背景,这个名词是全新自造还是引用改写?使用者掌握后能否提升使用效率?以及当我们提出了新的专业名词,涉及到新的操作交互时,有做过用户调研么?有专业的交互设计师把关么?往往在没有这些背景的前提下,我们的产品经理喜欢自造概念和专有名词,企图用一个完善的文档说明或者提示说明来掩盖产品使用上的糟糕交互。

这里想表达一个观点:当我们在设计一个项目、功能时,是可以借用其他类似专业平台的交互、专有概念来让一部分有基础的使用者快速过度熟悉,至于那些纯小白,其实也不需要做完全的简化操作,因为一个专业领域的系统,必定需要一定的上手成本,我们要考量的是这个成本能否提高效率,满足上面所说的几个前提,就如 Ctrl + C、Ctrl + V 肯定比用鼠标点击的效率高,学习它就要改掉左手撑头外加鼠标点击的习惯,改习惯一定痛苦,但相信效率提高带来的快感会抵消改习惯时的不悦。否则,让用户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来适应软件本身就有点本末倒置了。